從直播app開始 什么產品都可稱社交產品了
執(zhí)牛耳網編輯Aira 發(fā)表于 2017-03-12 21:10
閱讀數: 13186
陌陌2016年四季度的財報在周二發(fā)布,其盈利能力令人印象深刻。周三各種分析文刷了一下科技圈的屏,很多分析是很不錯的,讀后很受教?,F在媒體和分析師朋友請讓一讓,產品經理要開始裝逼了。
2016年的社交產品乃至媒體娛樂產品,大家都開始不安分,要橫著走了,各種跨界打劫玩到飛起,諸位可以去看一下蘋果App Store的社交Top150免費榜單,各種怪力亂神,很多看上去和社交一毛錢關系沒有的產品躋身其中,尤其是直播類產品,基本都把自己劃為“社交”類別,反而一些大家通常認為是社交產品的如FaceU,很謹慎地把自己放在“攝影與錄像”品類中。
直播的火爆以及涌現出的大量明星產品,是2016年值得大書特書的現象之一,我們今天就想聊聊直播和社交這點事。
直播到底是不是社交?
本人去年1月的文章中,提出一個觀點,原話如下:2016年的社交產品破局要務,是緊扣“消費”和“見面”這兩個元素。
所謂“消費”,就是要服務于價值變現,需要激發(fā)和貼合付費的場景,通俗的說就是要讓用戶花錢。而“見面”,就是用戶需要發(fā)生進一步的交際,最好是線下的真實交往,而不只是線上的閑聊。一年過去,踐行這一原則的陌陌,成績有目共睹。所以說直播是社交,至少也是社交的延伸,是沒問題的。
唯一的出入在于,預測中線下的見面趨勢,被更有效率的直播見面取代。雖然有美顏、美眼等黑科技加持,但好在動態(tài)畫面的表現力比靜態(tài)修圖后的照片,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。
估計有讀者看到這要開噴了:打哪指哪誰都會啊,小編麻煩不要自賣自夸了。本人并不是小編或者自媒體,沒必要像個別專職自媒體朋友一樣動不動搞點預測然后自抬身價。社交產品是近幾年來本人的研究和工作重點,寫文章也只為記錄這些思考的過程用于沉淀自己并與同行交流。
但,說直播不是社交,也是沒錯的。玩過直播的人都知道,人氣旺的情況下,一個直播間成百上千、成千上萬人,屏幕評論滾動飛快,如何社交?
直播和社交的關系是什么?
去年在領英的一次產品交流活動上,魏武揮老師提出一個觀點:社交就是反饋。我是非常贊同這個觀點的。
大家都有這個體驗:發(fā)個朋友圈,沒人點贊,感到好失落;發(fā)出去的信息和評論,無人喝彩,覺得很郁悶。反饋即使不等同于社交本身,起碼也是社交的核心體驗和需求。反饋是否實時和及時,決定了一個產品的社交屬性強弱。
我們設想有一個橫向的坐標軸代表參與者數量,則人數越少,反饋越直接越及時(同步);人數越多,代表反饋越間接越不及時(異步)。正如一對一的IM和聊天,除非對方完全不想搭理你,則溝通效率是最高的;反之,上百人的群,上千人的會議,上萬人的演唱會,最終話語權會落在其中的焦點人物(管理員、主持人、明星)身上,參與者之間的反饋感受,與參與人數增長成反比。同步反饋,偏社交;異步反饋,偏媒體。
所以現在看回直播這件事,會發(fā)現直播只是一種產品表現形式,無關于具體的產品分類。參與人數越少,越接近社交產品;參與人數越多,越接近媒體娛樂產品。一對一的直播與視頻通話無異,而直播間人數多到了一定程度,那就是演唱會了。想讓主播注意到你,需要通過各種方式高亮自己,比如送禮物這種付費手段。至于普通用戶不想花錢就拼手速點一下免費的禮物,正如演唱會的觀眾手燈,多了也很有氣勢。
2016,直播社交哪家強?
在今年初,應虎嗅邀請,對2017年互聯網界可能發(fā)生的事做了一點小預測。關于直播,當時我的原話是:“直播領域將在2017年春節(jié)前后倒下一批缺乏自有流量池的知名產品,而垂直直播也將讓位于平臺型直播。目前看來,陌陌和快手是我最有期待的兩個直播平臺?!?/p>
直播本質上和彩票一樣,是出口型產品。所謂出口型產品,是指幾乎不生產流量但消耗流量以變現。和彩票的輕資產模式不同,直播的引流成本和帶寬、服務器等運營成本很高,用戶留存率又很低,所以市面上某些很有名的產品,今年將會由于缺乏自有流量而式微甚至突然死亡。建議不要弄僵尸用戶來騙投資了,早日轉手才是王道。春節(jié)后很多中小型直播平臺紛紛倒閉,也是一種預警。
至于陌陌、快手和微博,則是自有流量型產品中通過直播變現的三類優(yōu)質案例代表。陌陌在異性社交領域對用戶的心智占領已完成,直播收割流量變現、增加用戶活躍度和美譽度,且完成產品轉型升級,一舉三得;快手通過短視頻分發(fā)聚合了大量活躍用戶,通過直播為其中的才藝用戶提供舞臺,并提升自身產品和商業(yè)價值;微博則秉承一貫的明星大V路線,聯合嫡系部隊一直播,把粉絲牢牢吸附在自身的生態(tài)體系中。其他一些垂直直播平臺,或受制于PC直播時代的秀場定位無法突破,或過于垂直用戶群體受限,在今年可見的未來,他們的用戶體量和市場份額將進一步萎縮。
從半年前開始,我和別人交流的時候,已經盡量避免去判定某個產品究竟是社交產品,還是媒體產品娛樂產品了。用戶場景在擴展,產品界限在模糊,分類越來越不重要,而兩年前開始一度遇冷的社交產品類別,借直播的東風逆襲,讓人重新意識到,社交產品作為互聯網產品基礎需求的重要性。
2017年,是否會出現挑戰(zhàn)微信江湖地位的社交獨角獸呢?過幾天,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今年社交產品發(fā)展的預判。這次玩一把標題黨,題目先放出來,就叫《2017年社交產品關鍵詞:騷浪賤》好了。
0條評論